王承书:物理学界耀眼的新星,默默无闻一辈子,为原子弹两次改行
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9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50

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,她的名字,鲜为人知;她的事迹,流传不广。她原本是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,曾轰动世界,被大家誉为“中国的居里夫人”。

但她却突然隐姓埋名,连亲朋好友都没有她的信息。就这样默默无闻工作了一辈子,为了原子弹的研制,选择放弃之前的光辉成就,两次改行。

她就是王承书!

1912年,王承书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书香门第。当时,封建体系刚刚瓦解,社会动荡不安。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,科学知识也随之涌入中国。

出身书香世家,父母格外重视教育,王承书从小就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,对科学文化知识十分感兴趣。因为天资聪颖,爱好读书,王承书的成绩特别优秀,深得老师的喜爱。在所有课程里,王承书最喜欢、最擅长数学,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。

王承书很擅长理科,她自己也深刻认识到:国家要发展、要富强,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。虽然她只是一介女流,但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。

展开剩余90%

之后,王承书保送燕京大学,毅然决然选择物理系。经过努力学习,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。就读期间,王承书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——张文裕,他是该大学的教授,二人兜兜转转,最终结为夫妻。

婚后不久,丈夫的工作出现变动,王承书跟随他来到西南联大生活。张文裕兢兢业业工作,可王承书自从毕业后,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。

正当她一筹莫展时,听说美国有所大学拿出奖学金,专门为亚洲女子准备。王承书立即向奖学金委员会提出申请,对这次留美学习势在必得,毕竟她的实力摆在那。

果不其然,王承书被破格录取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王承书带着家人一起赶赴美国留学,她有了前进的目标,奋斗的动力,对待所有事物都百倍用心。她这份努力也得到了物理界权威教授的赏识,并和王承书一起对气体分子展开研究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。

论文一经发表就轰动世界,在气体动力学和高空物理学方面都有重要价值,至今都被科学家沿用,可见其重要性。王承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物理学界打响了第一炮,让世界对这个中国女人刮目相看。

1952年,王承书首次证明索南多项式,并算出来它的谱。凭借这个优异成绩,她再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。这个研究也为后来的实际运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,大家都称赞王承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
就当所有人都在为王承书欢呼喝彩,庆祝她取得好成绩时,王承书却打算放弃一切回国发展。面对王承书的想法,她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表示很不理解:她的前途不可限量,现在才30多岁就已取得两个重大突破。只要继续在美国深造,保持现在的能力,假以时日,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。

但王承书却拒绝了前途无限的未来。

诺贝尔奖对每个科学家都有致命的吸引力,可对王承书而言,诺贝尔奖确实很有吸引力,不过为祖国效力才是她毕生的追求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这个激荡人心的喜讯传到美国时,王承书和张文裕想立即回到祖国身边,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但美国政府为了防止人才流失,下达命令:在美国从事科学、医学等重要尖端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不可以出境。

因为王承书出色的科研能力,美国政府早已将他们夫妻二人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单当中。美国政府认为放王承书、钱学森这些科研人才回到中国,无疑会让中国尽快研制出原子弹。

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有研制原子弹的技术,一向唯我独尊的美国,自然不愿意再有一个国家分一杯羹,享受世界仰望的目光。为杜绝一切可能,对这些中国科研人员必须大力阻挠。我们不难看出,傲慢的美国不再那么自信,担心我国成长起来。

虽然美国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,但王承书就是不为所动。看到自己的孩子说英语比母语还顺,王承书在美国是越待越难受,更加迫切想回到祖国做贡献。回国申请一次次递交上去,却一次次被美国政府打下来,王承书想回国的迫切心情也是一步步高涨。

面对身边科学家的不理解和质疑,“以你的水平在美国发展,获得诺贝尔奖指日可待,为什么要回到一贫如洗的中国呢?它不能给你的发展提供任何东西,甚至连美国最基本的科研环境也提供不了。”

王承书坚定地说:“如果我所学的知识不能报效我的祖国,那么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什么呢?任何人、任何事都阻挡不了我回到祖国的怀抱。”

虽然美国一直阻挠王承书等人回国的步伐,可王承书却一直在为回国做好充分准备。她将回国能用得到的科研教材,以及一些科学刊物杂志,分成一小包一小包寄回姐姐家。整整寄了300多个包裹,光是邮费就花费了王承书的大半积蓄,但她毫不心疼。

最后,因为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,使美国解除了对我国科学家的禁令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已经40多岁的王承书终于和家人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
刚回国的王承书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,就听从组织安排,立即前往北京大学任教,将自己的所学知识,倾囊相授。从事教研工作没多久,就有人找上王承书,打探她是否愿意研究热核聚变技术。当时,这项技术对中国而言高不可攀。

王承书所擅长的是气体动力领域和高空物理领域,热核聚变技术是她从没有接触过的领域,十分陌生,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但面对邀请,王承书没有拒绝,坚定接受组织的安排。

1958年,我国组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。王承书接到任务后,立马收拾行李一同前往苏联进行培训,学习相关知识。回国时,她偶然得到了一本介绍美国热核聚变的书籍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,王承书更是花费大量时间翻译这本书。

这本书,也为中国热核聚变研究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。王承书带领一支只懂得理论知识的队伍,一头扎进热核聚变的研究。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如此重视呢?因为热核聚变是可以永久性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唯一途径。

热核聚变的优势也十分明显,它拥有大量的聚变能,每一千克核燃料经过完全裂变,可以释放出93.6万亿焦的热量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就等同于32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。

而且这个资源十分丰富,热核聚变主要是研究氘(dāo),1升海水能提取30毫克氘,可以满足人类上亿年的用电需求。这足以看出热核聚变的重要性。

最重要的一点是,它很安全。万一发生事故,反应堆会自动冷却停止反应,而且不会像核裂变那样放射污染物质,更不会突然发生爆炸事故。

王承书经过研究,已经弄清楚热核聚变的原理,还参与了我国相关的一些工程建设。

王承书作为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专业导师,带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精英。

但打算继续深造时,她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。这个选择让她又从零开始,从此在国际物理学界销声匿迹。

当时,国家正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原子弹的研制,且研究已经进入攻坚期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苏联突然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大量先进的重要设备。苏联这一举动,无疑使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停滞不前,十分被动。

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,我国当时唯一分离铀同元素用的气体扩散工厂面临倒闭问题。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核心设备,工厂运营不起来。没有了价值,就好比一堆破铜烂铁一样。

倘若将原子弹比喻成一个人,高浓铀则是人的血液,没有高浓铀,原子弹就运营不起来。因为我国在高浓铀的研究方面进展非常缓慢,原子弹爆炸所用的“铀-235”是原子裂变而来。

铀矿石中的“铀-235”含量只有0.7%,需要上千台机器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浓缩,最后才能使“铀-235”的浓度达到90%以上。大家从这就能看出,将“铀-235”提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。

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,当时只有少部分国家,像美、苏、英这种实力强悍的国家才能掌握。苏联和我们闹翻了,我们只能自己研究原子弹。毕竟弱国无外交,只有自己强大,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。

即便苏联没有撤走所有设备,但没人会运作设备,这也是一个大问题。在这种危急关头,钱三强想到一个人——王承书。这个时候,王承书已经年近半百。她始终记得那一天,她被喊去钱三强的办公室。

钱三强严肃且诚恳地对她说:“承书同志,有个事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。你应该也知道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和重要设备的事情,原子弹的研制如今陷入僵局,你愿不愿意去搞气体扩散,弄高浓铀呢?”

王承书对高浓铀有一些了解,气体扩散就是将天然矿石中的“铀-235”提取出来,并浓缩成为高浓度的铀。

王承书没有任何迟疑,坚定地说:“我愿意,只要国家有需要,我都愿意。”钱三强没有想到她回答得那么干脆,接着说道:“我知道你在气体动力领域和高空物理领域有成就,你回国后,已从零开始研究热核聚变,现在在理论方面已经有所建树,如果你这次去从事气体扩散,那就是再度改行了。”

“那我就从零开始吧,总归是有人要改行去研制高浓铀的,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呢?”王承书回答道。钱三强再次确认:“搞气体扩散你要隐姓埋名一辈子,还要放弃你之前的所有成就,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。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?”

王承书坚定回答:“我已经想好了,我愿意隐姓埋名,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,只要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,我当然愿意。”自从和钱老会面后,王承书就像人间蒸发一般。

大家再也没有看到王承书发表任何论文,也没有看到她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,她的老朋友都不清楚王承书去哪里了。她也没有和家人交代太多,只说:国家需要我一切保密。

从此,王承书就常年住在504厂的宿舍,每天都是宿舍、食堂、科研室,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。因为缺乏相关资料,王承书只能从头开始,认真翻阅手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,没日没夜研究。

因为高强度用脑,她的头发很快就花白了。如果她的家人这时候看到她,也会认不出。王承书所在的504厂,她是唯一的女性科学家,一些男科学家都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压力,王承书却负责挑起这个重担。

1964年1月,504厂终于成功提取出来合格的高浓度铀,为原子弹提供了燃料基础。同年10月16日,原子弹爆炸成功,一个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。

王承书不仅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做出了卓越贡献。原子弹爆炸后,她还是选择继续默默付出,从事铀分离研究。她也成为我国铀元素分离的引领者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。

王承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,十分上心,但她对自己的生活,却没有那么上心。504厂的房间很简陋,除了几个柜子,就只有一张床。这几十年来,王承书没有买过一件新大衣,新鞋子。

身上的衣服虽然有些补丁,可十分干净整洁。每天除了吃米饭和水果外,不会吃任何营养品,生活过得十分简朴。从王承书第一次交党费开始,就把每个月70%的薪水作为党费上交。很多人都劝她留点,王承书总是固执地说:“我用不上那么多,交给国家就当做贡献。”

王承书每次出差的补助费和其他奖励等,都会捐给单位,让单位购买书籍、文具等,送给有需要的孩子。她非常重视教育,少年强则国强,教育是根本。

王承书因为常年辛苦工作,早已积劳成疾。虽然身体不太好,但她很少去医院看病,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影响工作;另一方面是不愿浪费国家资源,不想花费国家的钱,也不想让家人过于担心。

曾有人问王承书:“为什么面对美国那么优渥的资源,却选择回到中国发展呢?”

“我不是不喜欢优渥的环境,可我更爱我的祖国。谁不想享福呢?但总要有人付出呀!”

“那你是否曾经后悔过呢?”

“比起我一个人在美国过好日子,我更希望回到祖国和大家创建美好生活,到时候大家一起过好日子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自己只有同国家的命运相连接,才可以走得更远!”

1994年6月,王承书在北京病逝。她虽然为了原子弹两次改行,但她凭借自己的实力,在多个领域都曾发光发热,无疑印证了一句话: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。

身子瘦小,笑容腼腆,可能是王承书留给大家最直接的印象。可我相信在无数中华儿女的眼中,王承书那默默付出、不求回报、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,才是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。

太阳固然耀眼,但我们也应该记住每一颗恒星的闪耀!

发布于:天津市